阿尔及尔之战/阿尔及尔战役
讲述真实史实,基本还原真实场景的片。阿尔及尔的阿里起义比较典型,实际当时阿尔及利亚全境各处都在爆发革命。阿尔及利亚本地人民基本是伊斯兰逊尼派,联想到卡扎菲也是逊尼派,当年欧美联军讨伐卡扎菲,也许对于当时利比亚的部分人民来说,欧美联军也是侵略者。遥想印第安人与白种人的斗争,日本人侵略中国等等种种,力量的博弈,从来都是糅合了复杂的细枝末节,最终决定哪一方胜利的因素从来都无法简单概括。
1950s的法国不仅是只有加缪与存在主义,还有时刻生活在水火之中的人民,在《阿尔及尔之战》里,女人、小孩、反抗军、法国殖民者、阿尔及利亚的人民都是主角,最难得的是,全片站在中立视角讲述阿尔及尔亚独立战争这个历史事件,镜头中既有阿拉伯人眼眶中的泪水,也有死在独立联盟枪下的法国平民,反抗精神与恐怖主义也变成两个立场不同的群体口中的说法,将近六十年过去了,这个世界又何曾有什么改变呢。
半纪录式的故事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历史真实地再现,当然也仅仅是再现,导演冷静克制的叙述使观者多少疏离了自身的情感认同,而多一份理性的判断。一切阶级的不平等、压迫必然产生反抗,真正的政治不是权力的宫斗,而是内化到每一个人身上,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部分;所以才能有全民的抗争与革命。当然自诩为文明世界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,既带有浓厚的讽刺意味;可人们不也很难否认,太阳背后就是阴影吗?
从一对新人结婚开始,到后来丈夫死了,妻子怀着孕活下去。比较喜欢其中三个人物,一是空降兵司令,一个有勇有谋、头脑清晰的人,那个送信卖报的少年,有不服输不低头的精神,还有那个组织头目,虽然他战略失误,最后还被捕。之前看到书里提到说,这部电影立场相对中立,把殖民和被殖民的两方展现地很充分,看完之后确实,但是从结尾来看,导演是支持赞同阿尔及利亚解放的。标错了,应该是5.24看的
镜头的突然拉近与推离好有纪录片感觉。开头砍头时的拉近很有力量。对于人群的拍摄与剪辑没有事件逻辑上的联系,但可以有画面间的联系。对于模糊面目的群众的塑造,如果群众运动有一个灵魂,他在每一双特写的眼睛里。尤其是在拍摄拷问时。那双既出现在开始也出现在结束时(推)的眼睛。喜欢影片对于人物事件立体的刻画和比较委婉的立场。双方仇恨的堆叠,有时甚至超过为之而战的信仰。
#史记#刚刚看完《乌合之众》的后遗症会让觉得,这部电影呈现的事情很可能没有史实那么伟大,以暴制暴的裹挟人民反抗统治者,制造恐怖杀人如麻,新的执政力量并不会比之前的好多少,意义仅仅是民族独立而非民主独立。从艺术上说,这是一部质量绝佳的电影,配得上他的全部荣誉。为了莫里康内配乐补标,这次的呈现在莫神水准线上,特别是恐怖搜捕和最后历史浪潮翻涌两段俱为佳作。
评论 |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