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河大桥百度云下载

很老旧,从视听到内容都是,三个主要角色分别代表了三个标签式的性格,英国老派风度,美式实用理性,日本武士道,无分好坏地,大卫里恩沉浸在一个世纪以前大英帝国的殖民想象里,以一个旧派绅士的身份完成了对这三种观念的价值判断。前半段是日式价值与英式价值的对抗,后半段日本人的存在在图像意义上近乎消失,取而代之的则是英美价值的碰撞,而结果无外乎依靠幸存者人数来评定。三元价值的交叉碰撞,结果是建造后炸毁,倒有种行为艺术般的荒诞感。

英国人的“守”、日本人的“蛮”、美国人的“斗”,在前三十分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。特别是借尼科森这一人物,将英国人恪守原则、墨守成规甚至盲目腐朽的民族秉性剖析地鞭辟入里。民族的美德发展到极致便转化为劣根性,《晚钟》也表达了这一主题。真正的艺术对自己的民族不仅有赞美,更要进行深沉的内省和思考。战争就是掌握特权的少数人的狂欢,大多数人只能被迫卷入游戏,无奈地配合,无意义的牺牲。Madness!Madness!

#FIFF14#瑕不掩瑜,前线是容不得你思考的,发生在战俘营的故事更加能展现人性的张力。好在不主旋律,反英雄,尊重人性,让我们敬佩的硬汉上校却比日本军官陷入更深的自尊心泥潭,怕死的美国假司令却在最后关头勇敢上前。新兵蛋子不用聊了一出场就知道会是爱国象征的牺牲品。叙事节奏很好,造桥炸桥的戏剧性也体现了战争的荒谬,结尾从安炸弹开始一直高度紧张,唯一的遗憾是日本军官的刻画有些表面(毕竟是对立面)。

桂河大桥的两端是三个国家的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,关乎原则与意义——尽管有些刻板化——那些被人们定义出来又奉为圭臬的规则实非原则本身,固执于假原则只能将自我逼入死角,就好像尼科尔森指挥官心心念念要修成这座桂河大桥。大卫•里恩用轻松平实的视听语言较好地呈现出这一主题,应当说足够引起人们的思考。然而我的不满在于,这样的故事何必拍得如此寡淡又沉闷。

英军吹着口哨行军的场景太经典了!战争片中难得的轻松愉快!这里没有绝对的英雄,大家都只是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人!最后上校的选择也不是没法理解,只能说战争使人疯狂!跟《桥》有点类似,要建造者炸掉自己心爱的作品,实在是很难接受~ 何况桂河大桥造得这么漂亮!可惜了那个小可爱,他本可以不用死的…… 故事很好,就是前面和大佐对峙的部分有点长~ 4

战争带来的反思,理性思考讲原则与残酷战争之间的割裂。三个主线人物的立场行为和性格,背后折射的是三个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,这有着一定的政治隐喻。印象最深的是恪守原则的英军官在杀戮和现实面前信仰顿时的崩塌,可想而知他最后矛盾而绝望的心情。这一切,随着炸掉的桂河大桥,一切都戛然而止了。顺便说一下:口哨音乐配乐非常好。